本期推荐我馆新购图书5种,欢迎广大读者借阅
作者:张朝阳著
ISBN:978-7-5217-4791-1
出版社:中信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22-11-30
载体形态:393页,23cm
馆藏地:自科(一)
索书号:O4-49/335
作者简介:
张朝阳,搜狐创始人、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。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,同年考取李政道奖学金(CUSPEA)赴美留学,1993年底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(MIT)获得博士学位,并继续在MIT从事博士后研究。1996年持风险资金,回国创立爱特信公司,并于1998年推出“搜狐”产品,同时将公司更名为搜狐公司。
图书简介:
空间站会不会突然掉下来?微波炉加热食物的原理是什么?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,而云朵是白色的?怎么计算出声音的速度?如何计算潮汐的高度?
火遍全网的烧脑在线课程“张朝阳的物理课”结集成书。在书中,张朝阳从自然界的现象出发,引出基本物理概念,推导基本理论,研算现象后面的根本原因。
2《韧性社会》
作者:(德) 马库斯·布伦纳梅尔著
ISBN:978-7-5217-4173-5
出版社:中信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22年10月
载体形态:337页,23cm
馆藏地:社科(七)
索书号:F246/27
作者简介:
马库斯·布伦纳梅尔(Markus K. Brunnermeier),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爱德华兹·桑福德(Edwards S. Sanford)讲席教授,普林斯顿大学本德海姆金融中心主任,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,美国金融学会副主席,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、纽约联邦储备银行、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、德国央行和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咨询委员会任职。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,特别是泡沫、流动性、金融和货币价格稳定以及数字货币等。因在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伯纳塞尔奖。曾出版《欧元的思想之争》等著作。
图书简介:
金融危机、国际冲突、气候变化、新冠疫情……各种不确定性冲击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,也给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下发展模式的良机。冲击过后,社会是会很快恢复,还是会留下永久的疤痕?最重要的是,如何重构社会,才能更有韧性地应对不可避免的严重冲击?韧性的培育面临哪些复杂的冲突和权衡?真正坚韧的系统应该是橡树那样稳健强大,还是如芦苇一般游刃有余?本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。
作者在书中引入了韧性这一关键概念,并结合社会契约论和外部性等经济学理论,分析个人、机构、社会、宏观经济和国际秩序在面对各种重大冲击与危机时,如何保持韧性。该书为培育韧性提供了蓝本,为洞察和思考世界经济政治趋势打开了新的视角和维度。
3《汉水的身世》
作者:袁凌著
ISBN:978-7-5217-4759-1
出版社:中信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22年10月
载体形态:309页,23cm
馆藏地:自科(二)
索书号:TV882/58
作者简介:
袁凌,1973年生。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,著名作家、特稿记者、媒体人,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,《新京报》2017年度致敬作家,单向街2019年度青年作家。其作品曾获2012、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,南方传媒研究两届年度致敬,入选两届《收获》文学排行榜,入选两届豆瓣年度好书、新浪十大好书及华文十大好书等。已出版《青苔不会消失》《我的九十九次死亡》《寂静的孩子》《生死课》《记忆之城》等。
图书简介:
一本融合自然、历史、现实、人文与现实的非虚构作品,写出汉水作为一条古老江河的时代感和生命感,关注它自身和它的子民、环境、历史与现实。
全书从五个维度,书写汉水的过去、现在与未来,并配以百张作者亲摄图片,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母亲河的深沉的爱与忧,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、深切的时代历史责任感以及浓厚的环保意识。
4《清物十志》
作者:李溪著
ISBN:978-7-301-33125-5
出版社:北京大学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22年7月
载体形态:339页,26cm
馆藏地:社科(一)
索书号:B21/98
作者简介
李溪,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,2012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,同年开始任教于北京大学。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与文人艺术观念、比较视野下的中西景观思想。2009年于台湾大学研修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史。2010—2011年于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修比较哲学。2018年获美国艺术研究联盟(ARIAH)“东亚学者奖”,赴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研究机构驻访。2015年起任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,兼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、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客座教授。出版专著《内外之间——屏风艺术的唐宋转型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4)、《清物十志: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,2022)。曾获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傅伟勋基金会亚洲哲学优秀论文奖、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、第十四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。
内容简介:
今天,人们对文人之物总有一种闲雅自然的印象,其实,它们的诞生,皆曾经历过文人长久而艰辛地澡雪。本书选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种物,讲述了文人如何在诗文、绘画以及日常之用中,逐渐荡涤掉物身上沾染的权位和时俗之“浊气”,还物以一个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。在这个文人所建立的意义世界中,物的面孔或许是无用的、丑怪的、斑驳的、平淡的,但这正意味着它们脱离了一切名利之心和世俗成见,终以独我的姿态在天地间现身了。文人对物的书写,实际上也是在诉说他们自身。比起任何一种社会关系,这些物的意义都更为坚实、笃定、永恒。因此,他们常说,唯有这些物,才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更易的“知己”。
5《观我生:壁画上的中国史》
作者:苗子兮著
ISBN:978-7-301-33113-2
出版社:北京大学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22年7月
载体形态:474页,26cm
馆藏地:社科(五)
索书号:K220.9/85
作者简介:
苗子兮,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,曾担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《航拍中国》第三季、《中国国家地理》《中华遗产》等撰稿人,出版有《画里的远游——版画家吉田博的一百个世界印象》《西湖梦寻——漫步在张岱的西湖梦里》等著作。
内容简介:
本书从东汉、魏晋南北朝,至隋唐、五代、两宋的千年壁画史中遴选14部墓葬壁画的杰出作品加以解读,呈现一部别具一格、色彩斑斓的中国历史。
皇亲国戚、豪门贵妇、边地小吏、异域来客、农夫牧人,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这部历史的主人公。从神祇仙境到庄园牧歌,从觥筹交错的盛宴到鲜衣怒马的出行,从春播秋收到南来北往,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、生平功业、希冀情感被表现在画壁上,时代的风尚、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被折射在画面上。每幅画,是一扇小小的窗口,透过它,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生命故事,还有大时代的起承转合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书所读解的14部壁画作品中,近半数与华夏文明“边境”的族群有关,由此为突破时空、民族的界限,研究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”格局的形成,了解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互融互鉴提供了图像史的依据。
本书资料翔实、推论严谨,想象丰富、情感充沛,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和良好的文学素养;在目前的中国历史读物中,本书以图叙史、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颇具特点。